(资料图片)
从号称“中国原始第一村”的尉迟寺遗址,到享有“中华文明曙光”美誉的凌家滩遗址;从距今7000余年的蚌埠双墩遗址,到填补“中国运河考古的空白”的淮北柳孜遗址……丰富的文化遗址如繁星闪耀,点亮了安徽历史文化的广袤“夜空”。
长江、淮河两条水运“大动脉”一南一北横贯安徽,新安江逶迤于皖南,孕育了古老灿烂的历史文明;亭台楼阁、民居街巷、书画雕刻、珍宝器具等一系列文化遗产浩如烟海,古朴自然的查济古镇、气象万千的黄山摩崖石刻群、壮丽恢弘的马鞍山太白楼、饱经沧桑的寿县古城墙……道不尽的徽风皖韵。
近年来,我省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,重大考古发现、研究成果层出不穷,对于厘清中华文明脉络、涵养民族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。
“遂古之初,谁传道之?上下未形,何由考之?”伟大诗人屈原在《天问》中对于宇宙万物的追寻,对于历史之源的拷问,是人类探索自我和外在的共通本性,这份好奇心同样植根于每一位中国人的内心。随着文化遗产保护日益被重视和人们精神文化层次的提高,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。
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共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,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。安徽博物院总参观人数超10万人次,年轻人成为看展新主力。数字的背后,反映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愈发喜爱,折射出民族自信、文化自信显著增强。
当前,我国正由文物资源大国向文物保护利用强国不断迈进,文物“活化”利用走向深入,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、社会各界应创新工作举措,做好“文物利用+”文章,将文物遗产保护开发与文创产业、文旅产业等有效结合起来,共赏文化之美,激发创造活力。(许蓓蓓)
下一篇:最后一页
Copyright 2015-2022 太平洋导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22016495号-17 联系邮箱:93 96 74 66 9@qq.com